地 址: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高峰大厦7楼
网 址:www.longstartech.com.cn
电 话:0755-2556 9680
传 真:0755-2556 6650
手 机:15697542027(同V)
邮 箱:James@longstartech.com.cn
很多人问激光二极管有三个引脚,那么到底该如何连接呢?下面跟着小编的视角一起来看下吧。
激光二极管的三个引脚一般分别是正极(LD+)、负极(LD-)和光敏监测端(PD)。
当然,不同厂家封装方式略有不同,比如TO-18、TO-56、TO-5或者C-Mount、蝶形封装之类,脚位分布也会变化,所以不能只看脚的数量,更要看引脚定义图。但无论是哪种结构,原理都是那一套。
LD正负极
激光二极管内部其实和普通二极管有点像,都是PN结,只不过这个PN结被设计成能在反射腔里产生受激辐射。
当你给它加上正向电流时,电子和空穴复合,就会发出激光。
所以最关键的两个脚就是LD+(阳极)和LD-(阴极),它们直接决定激光是否能正常发出。
在很多常见封装(比如TO-18)里,
正极通常接在壳体外侧的一个独立脚上,
负极有时直接连在外壳上,也有时单独引出,
第三个脚:光敏监测端(PD)
第三个脚一般是监测光电二极管(Photo Diode, 简称PD)的信号端。
别小看这个小脚,它的作用很关键。
PD的位置通常在激光芯片的背面,它用来检测激光输出功率。
通过反馈电流,可以判断当前激光强度,从而实现自动功率控制(APC)。
简单讲就是,PD会把激光输出的强弱实时“告诉”驱动电路,驱动电路再根据反馈自动调整电流大小,让输出功率保持稳定。
这在高精度场景下特别有用,比如光通信、测距模块、医疗激光仪等,都要求输出不能随温度、电流漂移。
不同封装的脚位区别
常见几种封装大概是这样的:
TO-18(Φ5.6mm)封装:
一般是三脚,壳体接LD负极,独立两个脚分别是LD正极和PD。
TO-56(Φ9mm)封装:
类似结构,只是体积更大,功率更高。
蝶形(Butterfly)封装:
通常有好几脚,除了LD和PD,还有温控(TEC)电源脚和热敏电阻脚,用来做精确温控。
激光二极管的三个管脚,一个负责发光(LD+/-),一个负责监测(PD)。
前两个决定它能不能亮,后一个决定它能不能稳。
如果只把它当成普通二极管来用,很容易烧;
但你要是懂得利用第三脚做反馈控制,那它就能长期稳定输出。


